上一期养生小课堂,向朋友们分享了关于饮食方面和运动方面一些存在认知误区的“常识”,查询专家观点,给出目前情况下,相对科学和客观的养生知识。为啥说是“相对”呢?因为人们在追求“真理”的道路上,始终是在不断进步滴,所有学科领域的认知,也随着研究的深入,会发生变化。老祖宗留下来的一些“常识”,有些至今仍有适用价值,有一些,经过科学研究和实验,被证明是错误的或者不完善的。今天,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些常识——

生 活 篇
一、流鼻血要仰头?
很多小朋友小时候经常流鼻血,这种情况下,经常会有着急的妈妈或者奶奶告诉小朋友:仰起头,不然把血流光了!
但是,你若咨询大夫的话,他会告诉你:流鼻血仰头可能会使血液倒流,严重时可能呛入气管,引发窒息。
正确做法:用手捏着鼻翼,稍微低头,用压力把破裂的血管压住止血。一般来说压5分钟左右就能止住,若还是继续出血,建议尽早就医。
二、鱼刺卡喉咙要喝醋、吞饭?
喝醋不会软化鱼刺,喝多了却会灼伤食管、胃粘膜;吞饭会把鱼刺越带越深,刺伤食管。
正确做法:小的鱼刺方便取,用镊子夹取;大的鱼刺或是有困难的,及时就医。
另外,还有人用醋洗脸想美白,用醋泡脚治脚臭、喝醋减肥……小鲨想说:还是把醋当成简单的调味品吧。
三、戴眼镜,反而加重近视?
近视加深与眼镜无关,而是不良用眼习惯所致的结果。
若明明近视还经常不戴眼镜,反而真的可能加深近视程度。因为不带眼镜,近视眼看东西时就习惯眯起眼睛,使眼内肌肉收缩紧张,这会造成肌肉过度疲劳,加速近视的发展。
四、蜂蜜结晶是坏了?
买回来的蜂蜜是液体,但天气冷了或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结晶,这其实是正常现象。
蜂蜜中的有些葡萄糖分子会随着温度的降低,由小的结晶核逐渐变大形成结晶。蜂蜜在13-14℃时最容易结晶。结晶跟蜂蜜掺假、变质并没有关系,可以继续吃。
但如果蜂蜜味道变酸,表面浮有一层密集的气泡,那就说明蜂蜜变质了,不宜再继续食用。
还要提醒大家的是买回来的蜂蜜不用着急放冰箱,一般常温避光存储即可。
五、仙人掌不能防辐射
仙人掌能吸收太阳中产生的辐射能,如红外线、紫外线等,但并不代表能阻挡电子产品等产生的辐射线,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。
生活中的辐射是有多种因素构成的,不倡导正常生活状态下进行特殊防护,只需购买正规品牌电子产品,都是进行了防辐射的处理。但是对于长期处于辐射环境的人,或者处于特殊阶段,比如孕妇,适当做一些保护措施还是有必要的。
六、竹炭、绿植不能去除甲醛
植物学博士史军指出:竹炭对甲醛只是吸附不是吸收,吸附得不牢固甲醛还可能被释放出来;吊兰等植物有吸收甲醛的能力,但吸收量很有限。
开窗通风才是清除甲醛的最便捷有效的手段。
疾 病 篇
一、发烧捂汗能退烧?
高烧时捂汗,会导致机体散热受阻,体温快速升高,引起机体代谢亢进,耗氧量增多,从而可能产生脱水、酸中毒、缺氧等症状。尤其是小孩子,严重时可能会休克甚至死亡。
而且发烧的人开始退烧时才会因释放热量出汗,并不是捂出汗才退烧。
正确的方法:除了使用药物退烧以外,一些物理降温方法也很有效:比如:酒精擦拭、凉毛巾冷敷等。
二、痛、红、肿、热都用抗生素?
抗生素≠消炎药,如果想直接减轻炎症反应,必须依靠专门的消炎药。只有细菌引发的炎症,抗生素才有效果。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。
提示:含“西林”、“霉素”、“头孢”、“磺胺”、“环素”、“沙星”等的一般都是抗生素,一定要谨慎使用。
三、慢性病只要吃药就能控制?
那就是你把疾病想得太简单啦!以高血压为例,除了坚持用药外,日常戒烟限酒、多吃果蔬、少油少盐、乐观情绪、科学运动、控制体重等生活干预,也是不可缺少的控压方式。
别以为吃了药就万事大吉,不健康的生活、饮食等习惯也是诱发疾病的重要因素。所以,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。
四、体检指标异常就一定得病了?
体检报告一出,那些升降箭头总是牵动着人心。指标若超出正常值,就怀疑自己是病了。
专家表示,体检测到的是一个瞬间数值,受很多因素影响而变化,像前几天休息不好,检查时就可能显示转氨酶增高,但这并不代表受检者肝脏出现问题;饮酒、身体炎症等可能会使肿瘤标记物升高,但这也并不代表就是癌症。出现异常,还需进一步针对性的检查。
而且体检指标也是因人而异的。比如血压、血脂等指标的正常值仅仅针对健康人群,但若是伴有心脑血管疾病,这些指标就需降到比正常值低才是安全状态。
体检的目的在于了解健康状况、排除患病的风险,以更好的进行健康管理。有了体检结果,一定要及时寻求医生的意见,不要自己瞎想或乱用药。
药。
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科学常识和“伪常识”都无处不在,多学习了解正确的知识,甄别错误信息,掌握科学的养生方法,才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健康、幸福。
朋友们,若您愿意将这些信息跟亲朋好友分享,欢迎转发或者点在看。
若您也有好的知识和方法,欢迎在下面留言,与大家分享。
原创文章,作者:add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d88wan.com/149553.html